無蓋版廣告請至新網站: https://celiainusa.wordpress.com

這部片是在2002年12月上映的
那時候我才剛認識泡芙,在對希臘人認識還不深的情況下看這部片,感到有趣有餘,其中很多梗也不是非常了解,看完之後只記得是一群人吵吵鬧鬧的歡樂片
最近想把這部片翻出來復習的原因是泡芙的家人要來美國三個星期
之前雖然見過但都是很短的時間,說不上有什麼進一步的認識
而他們來美國是真真切切要同住一個坪數不大的房子裡,說不在意是假的

於是我又把這部片看了一遍,裡面很多梗的確是要和希臘人在一起夠久才會覺得好笑

【梗一】女主角的爸爸叫Costas,媽媽叫Maria
這兩個名字在希臘真的是菜市場到了極點,可能在街上叫一聲會有一半的人回頭
我在英國念書就認識三個Costas、兩個Maria (我認識的希臘人總數也不到十個)

【梗二】雙方父母見面時,希臘父母介紹家人的名字,大家的名字都一樣
因為希臘人命名都是以聖賢的名字代代相傳,所以祖父和孫子的名字就會一模一樣
他們還有等同於生日一樣重要的Name Day,就是比如說11月12日全國叫「中山」的人就會開party慶祝
泡芙說大家當然是記得Name Day反而不記得生日了
也因此我問了一個無解的問題就是,全希臘人也就365個名字可以選嗎?

【梗三】電影中的爸爸常常掛在嘴邊的希臘三大成就就是「民主、哲學和天文」
希臘民族的自我感覺相當良好
這個我會笑的原因是泡芙就是經常掛在嘴邊,而且還加以發陽光大
順便連數學、醫療、建築…通通都是希臘人最好

【梗四】女主角和男主角偷偷約會,騙爸媽說她是去參加陶藝課,爸爸聽到了後加了一句「你知道陶器是希臘人發明的吧?」
我也是笑到不行,因為泡芙真的是一字不差的這麼說
我和泡芙還因此吵了很久陶器到底是希臘人發明的還是中國人發明的

【梗五】爸爸最自豪所有的文字字根都是來自於希臘文
這真是個經典,雖然這個算是有道理,好笑的是我也常聽泡芙在講,而且還真的如同電影一樣解釋字根給我聽
真的是叫泡芙去演就好啦~根本不用背台詞的

【梗六】電影中有個小梗一般人不容易發現
就是女主角的媽媽洗好了衣服,兒子(也有三十歲了)拿了就要穿,媽媽說她折好了會給他送到房間
或是兒子叫了一聲「我餓了」,媽媽就自動進廚房煮東西
泡芙和泡芙媽的互動就是這個樣子的,以前泡芙在雅典的衣服,會讓泡芙爸載回家(開車約五小時)給媽媽洗,泡芙爸來雅典的時候再幫他載洗好香香、燙好平平的衣服回來
重點是泡芙自己都會做,但是媽媽寵的時候是絕對不自己做
而且他在忙的時候,很常和我說「我餓了」,而且期待我全部弄好端給他吃
(平衡報導一下,媽媽在做的時候他都有偷學,煮西餐洗衣服其實也都比我厲害,擺明就是要人家寵他)

好啦,雖然本片對希臘的民族性有很生動&寫實的描述,但其實這部片對泡芙家人來訪的幫助並不大
泡芙都叫我不要擔心,平常心看待,若家人想八卦我們的事就裝死/裝沒聽到/裝聽不懂 (他可以這樣對他媽,我可以嗎?)
電影中和一大家族的相處狀況我現在還碰不到,就算碰到了反正語言也不通,就是微笑以對就對啦~
泡芙和女主角的個性有點像,就是很愛他的家人,可是愛面子的他有時候有些事情他也是不能完全認同
我可以想像那種場面的時候,我和泡芙就像是電影裡的男女主角一樣,常常臉上三條線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希小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